深圳商報2020年04月02日訊 (記者詹鈺葉)繼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后,4月1日起,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將取消,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將進一步深化。貝萊德、路博邁兩家外資機構率先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入局后競爭必然加劇,對于我國金融市場與吉榮機構來說都是好事,先“引進來”才有望“走出去”。
按照證監會3月13日公告,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今年1月1日,期貨國內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已經正式取消。
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邁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已經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目前進入了接收材料階段。前者是目前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底資產管理規模超過7萬億美元。后者則被業內稱為“共同基金之父”,其在上海設立的投資管理外商獨資企業于2017年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并于2018年成立了第一只債券私募產品。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我國境內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人有44家,有15家基金管理人的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還有外資在持股公募的同時,設立了獨資私募。去年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資管成功競拍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有望成為國內首家被外資絕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這一交易正在等待證監會審批;年初時市場一度猜測摩根大通謀求100%控股上投摩根,我國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將塵埃落定。
券商方面,2018年起合資券商中國開花落地,目前外資控股的券商有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證券、金圓統一證券,以及上周剛剛獲批由外資參股轉向控股的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與高盛高華證券。另外,大和證券、星展證券等近20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正在排隊。
知名財經人士皮海洲受訪時表示,增加外資控股對于整個金融行業來說是好事,對于本土金融機構來說競爭將加劇,“但我認為這也是好事,我們不能害怕競爭”。他認為,我國金融機構是“溫室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雨,需要外資機構來“下雨”。外資機構的優勢是擅長財富管理,重點是為機構、大戶理財,這是我國券商相對薄弱的環節。“想要成為頭部的金融機構,我們的券商、基金不可能一輩子都待在國內,此前監管層也提出要打造航母級券商,這就必然要面臨‘走出去’的問題,趁著外資入局,我們的機構可以學習國外成熟經驗,提升自身實力,能提前‘練兵’也是好事。”
記者從幾名券商與基金人士處了解到,本土金融機構目前對“狼來了”的局面并不緊張。“我們的判斷是外資從開始進軍中國市場到做大做強需要時間,能否順利本土化是一個重大考驗。”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外資入場將形成“鯰魚效應”,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但同時,金融行業的馬太效應也會加劇,對于投研實力較弱、資產薄弱的券商或基金公司來說,可能不見得是一個好消息。“在中資與外資金融機構的PK中,我們的優勢主要是本土化程度高,積累了較好的客戶資源,外資的優勢在于經驗豐富、運作模式成熟。”同時,受訪人士還指出,這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局面,雙方可以進行一些融合,互相汲取對方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