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行業資訊頻道>首頁推薦>

      多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理財規模下滑

      多家上市銀行上半年理財規模下滑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自《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業轉型開始“加快腳步”。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新發行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1107只,其中,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量接近八成。

      自《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銀行業轉型開始“加快腳步”。從近期陸續披露的上市銀行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可以看出,多家銀行上半年理財規模開始下滑,理財結構有所調整。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的相繼落地,商業銀行資管業務迎來全方位挑戰,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步伐在提速,銀行理財有望在新賽道上重新成長。

      理財結構悄然生變

      上半年,26家上市銀行表現亮眼,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49%。其中,工行、農行、建行等五大行實現凈利潤5731億元,同比多賺300多億元,平均日賺31.6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銀行利潤穩步增長,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業務積極謀求轉型,有序壓縮存量產品。招商銀行上半年實現理財產品銷售額7.14萬億元,同比下降4.42%,理財產品余額(不含結構性存款)1.80萬億元,同口徑較上年末下降4.00%;光大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降至0.97萬億元,較去年末下降12.30%;興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62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99%;浦發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由上年末的1.53萬億降至1.39萬億,降幅9.6%。

      理財規模下降的同時,凈值型理財產品卻加速“進場”。據興業銀行中報,上半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3367.66億元,占比約32%,較去年末大幅增加了1801億,占比提升了18個百分點;中信銀行中報強調“全力推動產品凈值化轉型”,上半年凈值型個人理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超200%。

      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新發行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1107只,其中,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量接近八成。7月份,全國銀行凈值產品存續量為2388款,環比增加254款。業內人士認為,理財產品的凈值化是必然趨勢,但目前市場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認可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新規的過渡期內理財規模或仍維持收縮趨勢。

      多維度“試水”加速轉型

      隨著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的相繼落地,多家銀行加速轉型,布局資管子公司將是大勢所趨。8月29日,興業銀行在相關公告中稱,擬出資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同一天浦發銀行發布公告,擬出資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即浦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至此,目前共11家銀行發起設立或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銀行資管將告別過去的粗放經營模式,向‘真資管’和‘以投資者為中心’轉型。”普益標準研究員陳新春認為,理財產品形式改變后,隨之而來的將是運營模式的轉變。產品凈值化轉型對產品的交易、估值、結算、信息披露等提出了更高更嚴要求,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亦考驗銀行理財風險管理的深度與廣度,而資管子公司的逐步落地,更將直接考驗銀行的運營管理能力。

      陳新春表示,在銷售端,銀行傳統的理財經理線下業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理財新規關于面簽、雙錄、產品宣傳、信息披露等要求;在投資端,對內銀行自主投研能力不足,對外銀行對委外合作機構的管理亦粗糙。過高的人均管理規模透露出銀行資管人才配備不足的現實。“這些痛點都制約了銀行資管的有效轉型,若不能全新架構金融科技,銀行資管轉型只能是空談。”

      今年招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宣布,將投入不低于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1%用于金融科技研發。因此,無論在業內人士還是銀行自身看來,擁抱科技,對內提升效率與能力邊界、對外提升客戶使用體驗與服務產能,將成為理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快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記者 鄒媛)

      [責任編輯:江書劍]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网友久久更新新视频免费 |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 | 亚洲欧美国产vr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