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省政協機關三樓常委會議廳,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召開。粵商代表與省長面對面,圍繞“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協商座談。
近年來,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首位。
當前,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還面臨哪些主要困難?如何持續搶占發展制高點?會上,粵商代表結合行業實踐與前沿思考展開熱議、提出建議。
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
今年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省政府、省政協確定以“加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作為上半年“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議題。
協商座談會前,省政協聯合省有關職能部門、地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分赴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市,以及北京市、浙江省開展調研考察。同時,通過召開“主席·委員專家深聊會”、組織線上討論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鏈條齊全、制造能力強、應用場景多、研發實力強、市場前景廣等優勢突出,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第一梯隊。廣東2024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44%,連續5年全國第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如何持續搶抓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機遇?報告建議,從科學謀劃發展方向與產業布局、構建“自主+開放”并重的創新路徑、以場景應用牽引產業創新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發力,加快構筑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報告提出的建議受到多位粵商代表的響應。其中,多位粵商代表關注強化產業鏈協同、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機器人企業面臨巨大的研發成本和算力投入費用,這些費用相當部分投入在云端算力、本地算力和物理大模型。”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說,大模型將是智能機器人的核心,建議廣東積極引進行業頂尖的大模型團隊。同時對現有的做得好的科研型機構應推動開源體系,發展機器人實驗室。
“目前在廣東很難由一家企業在短期內實現全棧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群建議,由大灣區國創中心牽頭,組建全棧國產化的“智能硬件+操作系統+大小模型+機器人智能控制”智能工業機器人作業系統創新聯合體,以自主智能操作系統為基礎,聯合一批工業控制、工業機器人等行業龍頭和專精特新企業,聚焦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升級,共同攻克AI機器人芯片、智能自主操作系統、智能工業控制器等關鍵共性技術。
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丁寧建議,完善動力組件等關鍵部件及系統檢驗檢測體系與標準。他建議,由政府牽頭聯合智能機器人上下游企業,建設輻射華南甚至全國的智能機器人綜合檢測平臺,共同制定智能機器人動力組件及整機相關標準,推出一套符合智能機器人產品的專用檢測方式及工具,完善智能機器人產品中試熟化、工程開發、工藝改進等中試驗證能力,為智能機器人進入千行百業提供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技術支撐。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新烈表示,與會粵商對機器人安全標準、檢測試驗標準制定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支持各類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加快推進省級事權的市場準入事項,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
建議深化場景開放,以應用需求牽引產業創新
報告指出,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仍有部分困難與問題待破解,包括發展戰略與布局不夠明晰、前沿技術積累與人才優勢不夠突出、應用場景牽引作用未充分發揮、產業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等。
協商座談會上,粵商代表紛紛從不同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多位粵商代表建議,深化場景開放,以應用需求牽引產業創新。
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石金博建議,深化場景應用牽引,由政府牽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國產機器人技術在大型國央企及行業龍頭企業的場景應用。
華為云首席戰略官王豐建議,由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發布分級分類場景清單,聚焦20個高價值領域如半導體封裝、災害救援、手術機器人等,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吸引企業攻關。同時,設立應用示范基金,對場景落地成效顯著的項目給予獎勵。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曾進澤在回應時介紹,廣東正加快拓展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開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兩項行動,首批50個“人工智能+”名單已于4月發布,“機器人+”名單計劃于6月發布,圍繞制造業、農業、建筑業等11個領域,發揮“機器人+”的典型應用場景。接下來,將會同相關部門認真吸收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的好意見、好思路,致力于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才、平臺、融資,亦是粵商代表關注的話題。
“產業需要的,不只是高校的研究生做深度科研,還涉及到產品的測試、部署、運維各個方面,所以需要不同維度各類技能水平人才的全方位培養方案。”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冷曉琨建議,依托廣東優質的高校資源,出臺具身智能專業的培養方案。
“除了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也是重要的發力點。”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國軍說,廣深莞佛有很好的制造業集群資源,應該整合利用起來,加大投入,打造一批“研發—中試—孵化”一體化平臺,打通“技術孤島”,疏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廣州卡伊瓦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其峰說,智能機器人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需要引導、強化產業基金投入,積極推動政府產業基金與市場化基金聯動,不斷培育壯大專項資本、戰略資本,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投入。(記者 馬立敏 祁雷 通訊員 張露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