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潤研究院首次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對中國民營企業最強陣營進行了一次大掃描。
榜單列出中國500強本土民營企業,并按照企業市值或估值進行排名。阿里巴巴、騰訊和平安保險分別以3.8萬億元、2.9萬億元和1.5萬億元市值排名前三位,華為以1.2萬億元估值位列第四位。民企上市公司市值按照2019年11月29日的收盤價計算,非上市公司估值參考同行業上市公司進行估算。
民企500強的上榜門檻為140億元,上榜企業總市值36萬億元,相當于中國GDP的四成,平均市值710億元;前10名門檻更是從10年前的540億元上漲六倍至3600億元。這些數據既表明了民營企業與中國經濟的共同成長,也說明了發展民營經濟、釋放民間活力至關重要。
在這份榜單中深圳成績亮眼,包攬了從第二到第四名,共有63家企業上榜,展現出深圳民營企業的實力與活力。然而,這份榜單也給深圳提了個醒,深圳應對一些贊美之辭保持警醒了,尤其是對那句流行已久的說法——“國企看北京、外企看上海、民企看深圳”。
其實,這份榜單也表明深圳的優勢并不明顯。以數量論,北京排名第一,有101家企業上榜;上海第二,有67家企業上榜,數量均超過深圳。以實力論,阿里巴巴的市值排名超過騰訊近萬億元,而且還分拆出另一家民企500強企業——價值1萬億元、排名第五的螞蟻金服。
過去,京滬深三地在資源擁有、營商環境、市場化程度和城市特質上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分別有利于不同性質的企業發展。深圳則因政府的良性引導、優秀的營商環境和敢于創新的城市基因,使得民企迅速發展壯大,從而贏得了美名。
然而,隨著中國日益開放以及區域間競爭加強,如今沒有哪座城市不注重對民企的培育發展和對營商環境的改善與打造,并且像深圳一樣越來越向國際標準靠攏,深圳不再獨具優勢。
世界銀行去年10月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就是一個旁證。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被評選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該報告對中國的排名是以上海和北京作為樣本城市,也間接表明這兩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實力,這兩個城市民企上榜數量位居前兩位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深圳的企業九成以上是民企,“雙區”建設新使命需要深圳以更高質量發展,需要民企持續發力。深圳必須自我加壓,以更優的服務和更低的綜合營商成本,為民企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
本報評論員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