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對充分挖掘經濟潛力、維護社會繁榮穩定、增強科技競爭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金融機構、資本市場,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不應不為,而是要大有可為。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繼續定向支持中小企業。《指導意見》為破解融資難題著墨甚多,從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減輕企業融資負擔、建立分類監管考核機制五大方面綜合部署。
《指導意見》為攀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高山”清除了政策障礙,而進一步將相關政策貫徹落實,則須先掃除一些認知障礙,才能促進有關方面打消不必要的顧慮,讓政策的陽光雨露不僅可解企業的燃眉之急,更能形成既安全又高效的金融服務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長期服務與支持。
首先,莫以中小企業之小微而不為。中小企業雖然體量小,但數量上卻絕對占優,在經濟中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央行行長易綱曾表示,從國際上看,美國、德國、日本的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大約是50%左右,對就業的貢獻是60%到70%左右;而從我國的實踐看,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由此可見,中小微企業不僅是經濟的毛細血管,重要的稅本,還是龐大的就業容器,也是科技創新的主要策源地。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對充分挖掘經濟潛力、維護社會繁榮穩定、增強科技競爭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金融機構、資本市場,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不應不為,而是要大有可為。
其次,應更新對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的認知,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毋庸諱言,相較于大公司,中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比較短。而與歐美比較,中國中小微企業的壽命更短。有抽樣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而在美國與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2年、12.5年。平均壽命短,意味著融資風險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無疑會雪上加霜,導致中小企業越是缺錢的時候,融資越是困難,流動性陷入枯竭,即便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一些中小微企業也會不幸夭折。實際上,中小企業一旦渡過難關,復蘇的能力要比大企業更強,而從未有過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是中小企業引發的。德國的中小企業能在世界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就與德國長期扶持中小企業包括金融方面的各項政策密切相關,而中小企業也成為德國抵抗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中堅力量。因此,有必要突破固有認知,打破成規,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這不是加大風險,而是降低風險。
當然,還必須防止陷入政策放開就是大水漫灌的認識誤區。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仍然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加強監管與風險防控。金融資源稀缺而寶貴,不能政策開口子,就來鉆空子,“一哄而上”,對部分企業過度融資、多頭融資,集中風險,過猶不及。只有精準“滴灌”,才能保障金融資源進入中小企業,正確發揮應有的效用。
從設立融資擔?;鸬匠雠_各項金融扶持、服務政策,深圳近年來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先行探索與示范,積累了經驗,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當更加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為深圳的中小企業謀取更大發展空間,深圳發達的金融與資本市場亦當積極主動從新政策中發現新的發展機會,實現良性循環、共贏發展。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