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
《情人晚餐》
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楊媚
深圳本土戲劇正迎來創作演出新高峰。如今的深圳舞臺,不僅年輕的“深二代”劇團接連創作了諸多戲劇作品,不少本土企業也積極投入小劇場戲劇創作中。據不完全統計,單是9月,深圳就有高達12部30場本土戲劇作品上演,不僅有都市情感類的拿手好戲,還有歷史、親子、經典續編等多樣化題材,平均每晚一部戲的高頻率,讓深圳觀眾大飽戲癮。
本土戲劇為什么在9月井噴?劇團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企業為何也爭相投入戲劇創作中?本期,深圳演藝榜關注本土戲劇舞臺新動態。
井噴·“紅九月”30場本土劇作接連登臺
從上月中開始,深圳本土劇團“爪馬戲劇”開始進入“爪馬月月見”的輪演模式。全新版本歷史劇《王的名義》和最受市場認可的“爆款”喜劇《老友祭》連演10場,備受好評的新戲《情人晚餐》下周又將進行第二輪5場演出。10月和11月,懸疑劇《同謀》和新戲《萬圣節游戲》一共將演出15場。
此外,本月開場的南山戲劇節也有一大批本土知名劇團、戲劇人的10部作品集中演出20多場,而且所有演出都免費。
其中,荔枝青年劇團的都市愛情輕喜劇《劉小源和李小花》將于9月25日、26日“返場”演出兩場;由深圳越眾劇社帶來的父愛主題戲劇《我曾見過你》、碉樓劇場&鄒曉勇戲劇工作室的新劇《上·下》剛剛結束演出;由深圳劇作家從容編劇的先鋒戲劇作品《愛的構思》也將以讀劇形式登臺。
“今年我們50場的演出計劃,去年就定了。”爪馬戲劇制作人王少偉說,前幾年劇團每年只專心做一部大戲,積累了足夠的作品和極好的口碑,到了今年下半年,集中上演的幾部劇之前都已經過觀眾檢驗,具備一定的人氣,經過修改打磨也逐漸變得更精彩。“我們的固定觀眾群也是慢慢被培養起來了。比如《同謀》,自2016年首演迄今已進行四輪巡演,仍然保持每場非常高的上座率,周末場次更是常常爆滿。”
南山戲劇節協辦方、荔枝青年劇團團長劉子源則認為,本土戲劇舞臺迎來“紅九月”,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南山戲劇節的開幕。“南山戲劇節打通了本土劇團和國內外劇團的交流渠道。在這個平臺上去聊藝術,不管是對本土的戲劇人還是戲劇觀眾,還是主管部門,都開闊了視野。這種提高是影響你未來創作藝術精品的基礎認知。”
多元·都市情感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本土劇作,多數出自90后“深二代”劇團之手。如今,深圳除了爪馬、荔枝青年、甸甸巴士、碉樓劇場&鄒曉勇戲劇工作室、胖鳥、澤熙傳媒等較為專業的職業化劇團,還有黑匣子、煎蛋劇社、蒲公英劇團等以業余時間進行創作的劇團。
他們創演的作品,不僅有拿手的都市情感題材,還有好幾部戲劇作品分別涉及歷史、親子、名著續編等領域。
比如《王的名義》顛覆了“扶不起的阿斗”,把三國時期蜀后主劉禪的故事搬上了舞臺。荒誕悲喜劇《上·下》則延續了鄒曉勇導演做《木心·人曲》的風格和喜好,講述魯迅《奔月》中結束后的故事、《故事新編》外眾生相的新編,“起承轉合”里滿是“戲劇戲曲”間貪嗔癡的欲望。
“我喜歡找一些人文的、藝術類的、歷史性的東西入手去做。希望我們實驗性、藝術性、文學性的一些東西能夠被更多人所接受。看一個戲,不一定只追求開心、爆笑,也可以接受在看戲時去感受,去學習,去接受不同的結果,而我們就是想在劇場里提供多一種可能性。”鄒曉勇說。
新鮮·本土企業也來排劇
更新鮮的是,這個月還有一批本土企業戲劇社作品也集中登臺展演。
在南山戲劇節的節目單上,記者就看到了北門工人劇社《打工的人》、華潤戲劇社《群猴》、深圳地鐵馨星話劇社《暗戀桃花源》等等的演出計劃。
以《打工的人》為例,編劇和參演的都是深圳的工廠工人,以第一視角講述自己在流水線上工作的故事。劇社成員大部分來自于工廠,用每個周末來排練和訓練,旨在用自己最真實的故事來表達工人的心聲。華潤戲劇社全員皆為華潤集團員工,在業余時間,他們共同研究和表演。
劉子源介紹,現在,深圳不少大企業都組建了劇社,并邀請專業劇團成員定期深入企業培訓、交流,幫助他們以專業的角度打造戲劇作品,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稱得上是“藝術團建”。
今年,南山戲劇節首次設置了企業戲劇聯展板塊。“聯動深圳企業和國內外的企業劇團舉行的企業戲劇展演,立足于本土,培育扶持本土企業劇團、劇目,也是符合城市特性、契合企業需求的。中遠期來看,也是希望能夠搭建更完善的平臺,讓戲劇走進企業。”劉子源說。
困難·場租占成本的一半
“近幾年,深圳幾個將演出做成常態的劇團越來越被觀眾熟識,作品也越來越得到認可。”王少偉說,爪馬的演出都是走商業化運作,隨著本土戲劇市場的井噴,現階段劇團的壓力主要來自如何有效整合資源和依舊高企的場租。
“我們的演出頻率很高,其他的本土劇團沒有集中4-5部戲在下半年演出。演出量大帶來了很大的制作壓力,需要協調多方面的資源,比如演員、導演等演藝人才資源,深圳比起北京、上海還是太匱乏;第二是演出信息的周知很難,在大眾傳播的渠道很難讓更多的普通市民知道深圳其實每周都有很多演出。”
王少偉告訴記者,就資金壓力來說,票房所得與制作成本基本可以持平,還有一些盈利,但場租依然是大問題,占到了制作費很高的比例。“特別是復演、復排的劇,場租要占到一半甚至更多。”
不過王少偉認為,深圳戲劇市場整體越來越好。“各種劇目的演出慢慢拓展了觀眾圈層。過去幾年,外地來深圳的大都是小劇場戲劇演個一兩場,現在,很多大劇把深圳作為重要巡演城市,多場連演,比如《親愛的,胡雪巖》《貓》《如夢之夢》以及即將開演的《平凡的世界》等,都收獲了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