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下,五花八門的支付方式層出不窮,整個中國支付市場都十分活躍。而在此背景下,銀行業在信用卡領域也正面臨著技術提升與轉型的新挑戰。3月17日,第33場銀行業新聞例行發布會上,光大銀行工會副主任、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介紹了光大銀行對互聯網浪潮下信用卡行業的現狀、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同時也詳細介紹了該行新形勢下“互聯網+信用卡”的布局方向。
近幾年,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信用卡產業逆勢增長,從央行公布的數據看,近三年信用卡透支余額、授信總額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43%、27%。而根據《201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4年我國移動支付金額22.59萬億元,同比增長170.25%。支付清算協會調查顯示,2014年移動支付中信用卡交易占比高達93.4%。
來自光大銀行數據顯示,該行2015年信用卡新增交易金額突破1萬億元;今年發卡量將超過3000萬張;透支余額超過2000億元,發展迅猛。對于互聯網浪潮下信用卡行業的現狀和未來,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在發布會上表示,信用卡是消費信貸的天然媒介,因此不會消失;與此同時,“互聯網+”不僅沒有對信用卡行業形成沖擊,反而為信用卡行業的發展插上了翅膀。無論從政策環境,還是從市場環境看,互聯網浪潮下的信用卡行業發揮在那正當其時,關鍵是在如何實現二者的合理、有效融合。
“信用卡的本質是發卡機構為持卡人提供的消費信用貸款。作為消費信貸的天然媒介,信用卡包括賬戶、平臺和支付介質三大要素。從誕生至今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信用卡的本質從未改變過,變化的僅僅是使用這個消費信貸賬戶的支付介質和支付平臺而已。前30年以離線交易為主,后30年以在線POS交易為主,近幾年,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興起,信用卡更是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肮獯筱y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指出。“消費信貸的業務本質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特點決定了信用卡不僅不會消失,而且在中國正在迎來春天。但同時,中國信用卡產業要整裝再出發,通過順應時代潮流,謀求轉型升級,去適應新國情,新特點,從而決勝下一個三十年。” 戴兵強調。
對于信用卡行業轉型的方向,戴兵認為,目前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大幕已經揭開,互聯網將平臺和數據推上了最有價值資源的排行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產品設計、服務創新和風險管控開拓了新的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也給信用卡產業帶來了產業升級、業務轉型的新契機。
政策層面,近幾年,推動金融機構與互聯網融合已經上升到國家的戰略高度。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在此基調下,去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提出支持各類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建立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和產業鏈。同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鼓勵各金融機構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更廣泛地區提供便利的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中介平臺等金融服務。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互聯網+”為國家重點戰略。
近年來,各大銀行也紛紛“觸網”,開啟了“互聯網 +”信用卡創新。戴兵介紹,光大信用卡也以“跨界”和“場景化”為著力點,深耕場景,加快轉型,多元開拓,融合發展,努力實現新一輪的規模效應增長。從光大的實踐看,信用可與互聯網的融合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 C2C發卡是O2O客戶營銷模式的一大亮點,借助社交紅利實現了低成本客戶營銷;其次,生物、智能、多元化是信用卡支付的未來發展方向。目前各行以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移動設備為載體,研發推出了信用卡網銀支付、賬號支付、快捷支付、二維碼支付、手機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光大信用卡與銀聯合作推出的“云閃付”,客戶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機開通該業務后,拿手機靠近POS終端閃付標識,輸入信用卡密碼就能輕松付款,享受開通方便、支付便捷、交易安全的消費體驗;再次,互動式服務平臺開辟了銀行與客戶互通的新渠道,在這方面,光大信用卡首開業內先河,推出了集賬單信息查詢、賬戶管理、客戶體驗和金融營銷于一體的互動式賬單。用戶在對賬單進行個性化管理的同時,還可實現分期辦理、積分兌換、保險購買和商品購買等在線交易功能。交互式平臺的設計為我們打開了新的營銷和服務窗口,也切實提升了客戶的用卡體驗度和滿意度。
此外,大數據在加強風險管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信用卡的“互聯網+”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互聯網+”風險管控。各行在原有信息的基礎上,將客戶網上行為記錄、社交活動記錄等互聯網數據導入到風險管理體系中,利用大數據增加客戶評估維度,提高了對風險事件的識別和監控能力。光大近兩年也在積極與第三方征信機構合作,利用客戶行為分析、信用度分析以及客戶的資產負債等情況,研發和引入新的風險模型,采用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實現潛在風險客戶有效預判,交易偽冒實時偵測,額度動態有效管理,構建新時代更加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通訊員 樓蓉 李昕)